作者简介:庄芹芹,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颖,南京大学2025级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史东波,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文献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年第8期
研究背景
当前大国博弈与科技革命相互交织,国家之间科技竞争逐步向基础科学前移,基础研究实力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学突破的策源地。在科学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学竞争与合作是影响基础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十年来,美国开始加大对中国高校实体管制力度,不断扩大实体清单范围。这些高校与美国正常的科研合作、从美国进口关键器材和赴美开展科研交流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表明中美科研活动“脱钩”趋势强化,中国与美国的基础研究分离不断提高。以美国实体清单为代表的国家科技竞争加剧,对中国大学的科研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背景下,分析外部科技竞争加剧对中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1997~2022年15.6万条大学学科层面论文发表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探讨实体清单带来的国家科技竞争加剧对中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研究发现:(1)美国科技竞争政策加剧背景下,中国大学基础研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围,体现被列入实体清单带来大学学科论文发表数量显著增长17.4%,论文质量显著增长21.5%。这种效应尤其是在与美国合作密切的基础研究领域表现突出。(2)机制分析显示,这种突围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实现:一是实体清单导致的科学合作网络重构,短期内中美合作转向其他国家,中期逐渐向国内合作转移;二是实体清单对企业的管制会通过创新链传导至高校,激发高校加强基础研究;三是政府加大公共科研资助力度,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三种机制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基础研究的整体提升。(3)基础研究突围存在明显异质性。一流大学和非理工学科的基础研究突围能力更强,而受实体清单影响较严重的国防类和信息技术类高校表现相对弱势,揭示了科技竞争加剧中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分化趋势。
政策启示
本文提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政策建议。
一是持续扩大国际科学合作,积极拓展全球科学合作网络。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应继续扩大国际合作伙伴范围,尤其注重发展与美国以外国家的科研合作,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风险。积极牵头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全球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主动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稳固国际合作格局。
二是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畅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的转化路径。改革高校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明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0-1”原始创新及关键技术突破考核标准。推动建设以高校基础科学中心为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产业链优势为目标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是完善基础研究公共资助体系,加大重点学科领域资助。继续完善稳定性机构拨款与竞争性项目资助相结合的基础研究资助机制,增加对战略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和高水平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多元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领域。针对受外部封锁冲击较大的学科领域进行定向资助,加快科研关键材料、仪器设备和基础软件国产化进程,实现基础研究由量到质的实质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