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雷晓燕,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教育部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春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昕,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献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年第1期
摘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之一。本文利用微观家户消费数据和投入产出表信息,系统性地预测了人口变化通过消费需求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变化不仅通过总人口和总能源消耗的减少降低碳排放,还通过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促进低碳转型。人口变化的碳减排效果到2030年可达到约3.0亿吨,到2060年可达到约34.5亿吨,这可为碳达峰时间贡献约1年,为碳中和时间贡献8~10年。在人口变化的远期碳减排效果中,人口总量变化的贡献约占六成,年龄结构变化的贡献约占四成。中国人口变化潜在的碳减排效果巨大。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并科学规划转型路径将有助于中国平衡碳减排与稳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平稳低风险的绿色低碳转型。
关键词:人口变化;碳减排;绿色发展;投入产出分析;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是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之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人口因素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人口变化具备显著的碳减排效果,那么自然的人口变化将有助于推动转型目标如期实现,进而放松对于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的政策约束,避免强制减产与强制能源换轨对国家发展造成的短期冲击。
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碳排放水平通常存在达峰后回落的现象。这表明人口增长放缓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可能会自然地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理论上,人口总量的变化能够影响居民对能源、商品和服务的消耗数量,从而对碳排放产生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则决定了居民在生命周期内不同消费水平与消费偏好的分布,促进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以及与新均衡相适应的新的碳排放水平。老年人口通常对高碳排放的工业产品需求减少,而对低碳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因此,人口总量减少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均可能影响消费需求,进而降低碳排放水平,这是人口因素通过消费决定碳排放水平的重要微观作用机制。
二、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人口变化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制。碳排放主要产生于经济活动,在支出法的核算框架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划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项目。人口变化对于任一项目的影响均具备影响碳排放的潜力。其次,本文着重分析人口变化通过消费部门产生的碳减排效果,并提出人口变化通过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两个渠道影响消费。
进一步,本文对人口变化通过消费产生的碳减排效果进行测算。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利用全国微观数据,对各年龄组的消费模式进行校准,然后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将不同年龄阶段家户消费的最终产品转化为各行业的中间产品增加值,再计算相应的碳排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服务业部门的中间产品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平均每人每年的消费可对应产生约2.9吨二氧化碳排放;尽管50~59岁年龄组存在碳排放的小高峰,但这一特征无法逆转碳排放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宏观趋势;70岁以上年龄组的消费相关碳排放比19岁以下年龄组少47.7%。
最后,本文对中国未来历年人口变化通过消费产生的碳减排效果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预计到2030年,这一减排效果将达到约3.0亿吨,到2060年将达到约34.5亿吨。其中,至2060年,人口总量变化对碳减排的贡献约占人口贡献总量的60%,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贡献约占人口贡献总量的40%。将这一测算结果与文献中对中国未来历年净碳排放预测相结合,本文发现人口变化通过消费部门产生的碳减排效果可以解释不同已有预测碳达峰路径中1年左右的减排效果,以及碳中和路径中8~10年的减排效果。
三、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与创新之处:首先,本文从最终需求视角出发,探讨和完善了人口变化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制,重点分析了人口变化通过居民消费部门对碳排放水平的决定作用。其次,本文提出了一套分析框架,旨在测算人口变化如何决定消费结构,进而决定各行业增加值以及碳排放,并以中国为例给出了具体测算研究方法,对已有文献形成补充。第三,本文发现人口变化具备重要的碳减排效果,有助于科学规划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实施路径,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应当将人口变化纳入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考量,强化人口变化与碳减排的统筹规划。将人口变化纳入政策考量有助于科学审慎地规划双碳路径,最大限度放松减排政策约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避免强制能源结构调整等政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第二,省级碳排放配额的核定与发放应当锚定省级人口特征,平衡区域发展。虽然中国人口呈现总量减少与年龄结构老化的宏观发展趋势,但是各区域的人口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与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一般快于其他地区,而部分地区人口总量甚至尚未出现负增长。区域间人口流动是重要动因,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不利于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建议应当在省级碳排放配额的核定与发放中锚定省级人口特征,计算各省人口变化通过消费对碳减排目标做出的贡献,形成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
第三,应当重视消费模式转变的碳减排效果,进一步推广绿色低碳消费。居民消费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居民消费而进行的生产将排放数量庞大的二氧化碳。因此,进一步加强居民对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教育,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减少高碳消费品的使用,将有助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